来源:新浪娱乐
写在前面
这两天,有一篇文章在微博上大火。
《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任何一个人开小差都不行》。
这是关于一个上海底层家庭如何逆天改命的故事,这一家人奋斗拼搏了半个世纪,时刻不放松,最终实现了他们的人生目标。
文章虽然很长,但很多人都耐心看完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这个故事被大家贴上了不同的标签。有人觉得这一家人十分厉害,有人却觉得这一家人甚是悲哀。见仁见智。
总之,这个非典型中国式家庭带给我们的震撼远远不止于一篇文章。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家庭。
·1·
故事发生在上海,主角是丁尚彪、陈忻星夫妇和他们的女儿丁晽。
丁尚彪出身于上海一工人家庭,家庭条件极度不好。
年,年仅16岁的丁尚彪插队落户在安徽某贫困县,在那里他认识了陈忻星。
两人认识了一段时间后选择结婚,并在年之后相继回到上海。
回到上海后,两人的女儿出生,取名丁晽,“晽”的意思是光明和希望。
这个三口之家的日子并不宽裕,丁尚彪说他们一家人那时候过得是“下层生活”。
有一天,丁尚彪花五毛钱买了一份日本留学资料。这薄薄几张纸改变了丁尚彪的命运,改变了这一家三口的命运。
丁尚彪一直有一个“大学梦”,但当时考大学是有年龄限制的,超龄的丁尚彪无法实现这个梦想。
在看到这份日本留学资料后,他决定为自己、为一家人的命运一搏。
去日本留学。
当年去日本留学需要至少42万日元的费用(现合人民币两万七千元),这对丁尚彪夫妇来说几乎是个天文数字。
巨额费用并没有让丁尚彪打消赴日留学的念头。在夫妇俩四处借钱、七拼八凑之后,丁尚彪终于来到了位于日本北海道的阿寒町。
到了日本的丁尚彪傻了,他没有想到北海道的阿寒町这么偏僻、这么贫穷。
阿寒町发展落后,本地的年轻人很难找到工作。这对于急需打工还债的丁尚彪来说,是个噩耗。
于是丁尚彪决定离开阿寒町,去往繁华的东京。在他看来,东京这个国际大都市蕴含着各种可能。
就这样,丁尚彪重燃希望,踏上了去往东京的列车。
可是丁尚彪在东京的转校申请未能通过,他失去了合法滞留在日本的签证。
这意味着他无法在日本上学,也无法获得正儿八经的就职机会,回国也很困难。
此时的丁尚彪,依然选择在日本奋斗。做不了正儿八经的工作,就去当后厨切菜工、饭店洗碗工、大厦清洁工……
一天干三份工作,是丁尚彪的生活常态。
丁尚彪把自己挣得大部分工资寄回国,只留一小部分用来租房和吃饭。
租房,就租不带洗澡间的旧房子,这种房子最便宜;
吃饭,就买超市里最便宜的菜,这种食物最划算。
丁尚彪每天凌晨才下班,电车停运就沿着轨道走回家。回家后随便凑合一顿,然后撑起塑料布洗个澡,这一天就算画上了句号。
丁尚彪在日本不仅仅打工挣钱,他还在计划家庭的未来。
在日本待了一段时间后,丁尚彪做出了一个决定。
让女儿出国留学。
丁尚彪说他的家庭就像一场接力赛,现在,他要把手中的这一棒交给女儿。
把女儿培养成才,成了这个家庭的终极目标之一。
在有了这个目标之后,丁尚彪更加努力地打工。
他考取了五个技术专业证书。
丁尚彪让雇佣他的人知道他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他是有技术的。
丁尚彪尽力在延伸自己的价值,不做单纯的体力工作者。为自己的家庭努力一博。
·2·
丁尚彪的这几年生活被记录在一档纪录片中,名叫《含泪活着》。
年,摄制组带着丁尚彪在日本的录像带去到上海,陈忻星和女儿丁晽在看了这个录像带之后痛哭不止。
丁晽说她没有想过爸爸在日本的生活那么苦,觉得自己很对不起父母,要更加努力发奋学习才是。
但事实上,母女俩在上海的生活也没有轻松到哪里去。
丁尚彪一走便是15年,在这15年里,陈忻星独自把女儿拉扯大。
如果说以前还有些依赖的话,现在的陈忻星是一点依赖也没有了。保险丝坏了、水管坏了……家里各种琐事都要靠她。
丈夫一个人在日本,虽然陈忻星有过怀疑,但是为了这个家庭,为了改变命运,她选择和丈夫一同努力。
丁尚彪从日本寄来的钱,陈忻星都有好好存着。他们的女儿要出国留学,这个钱是有大用处的。
女儿丁晽当时就读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学习成绩很好,梦想着将来当一名医生。
她深知一个好成绩意味着什么,所以在学习上没有松懈的时候。
在忙碌的高三生活中,丁晽要一边准备高考,一边考托福,一边为留学做准备。
成绩优异的丁晽最终考取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远在日本的丁尚彪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落泪,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身在上海的母女俩同样沉浸在喜悦之中,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丁晽出国前,母女俩去餐厅庆祝了一下,这一餐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很奢侈的。
丁晽深知父母的不易,她经常看着妈妈随便煮点烂糊面饱腹,生医院。
然而对于陈忻星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她担心的是女儿独自在美国的生活。
送丁晽出国那一天,陈忻星是高兴中还有一丝难过。
多年前,她就是在这个地方送走了丈夫,现在,她要在这个地方送走女儿。
看着丁晽的背影,陈忻星满心不舍,泪水没有停过。
丁晽这一走,这一家三口是天各一方。但是他们心里都清楚,为了改变命运,必须忍受这种煎熬。
丁尚彪在年回国,丁晽在美国完成了本硕博连读,医院的妇产科医生。
现在,丁晽已经结婚生子,夫妇俩也去到了美国。
陈忻星帮女儿带孩子,丁尚彪独自一人在纽约打工。
这次打工,和多年前的日本经历不同。丁尚彪有些享受的意思,他觉得纽约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开始学习英文,在纽约参加各种讲座和活动,不放过任何一个和有才之人接触的机会。
乐在其中。
女儿成了受人尊重的医生,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妻子帮着女儿带孩子,享受天伦之乐;丁尚彪独自生活在纽约,发表自己的文章,有了新追求。一家人假期就去旅游,去看这个世界。
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个家庭的确做到了所谓的“逆天改命”。
·3·
很多人在看完丁尚彪这一家人的故事之后,发出了由衷的敬佩。这个如电影一般的故事,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发生的。
我在看完丁尚彪的故事后,同样感到震撼。
这个一直在奋力向上爬的家庭,的确有很多点可以说。
丁尚彪这个人非常善于争取,即便在看似不太可能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身边的机会。
这一家三口始终保持着勤奋好学的人生态度。不管是远在日本的丁尚彪,还是身在上海的母女俩,每个人每一天都没有松懈过,没有人掉链子。
而且这一家三口对未来规划极其详细,对于什么阶段要做什么样的事情非常清楚。
老话说“知足常乐”,对于中国传统家庭来说,家人安康、陪伴在侧就是最大的福气。
丁尚彪一家能延迟满足,实属不易。他们拼尽全力让自己从“被选择”这个群体靠近“拥有主动权”的群体,聪明、有格局。
但是我看到大家对于这个家庭的看法不是只有佩服,还有其他声音。
·4·
大家对于这个故事的讨论,说到底在“是否值得”这四个字上。
值得吗?
不好说,或者是根本不能这么说。
觉得这一切不是那么值得的人,是看到了这一家人奋力向上时的苦楚。
丁尚彪离开上海去往日本的时候,丁晽还没上小学。丁晽平日想念爸爸时,只能拿出一叠录音带反复听。
这盘录音带是远在日本的丁尚彪为女儿点的一首歌,是丁晽某一年的生日礼物。
在丁晽考上大学之后,父女俩终于见了一面。
丁晽买了经停东京的航班,她利用经停这一段时间和爸爸见面。
丁尚彪见到女儿的那一刻有些惊喜中又有些惊讶,原来当年那么小一只的丁晽已经长了这么高。
父女俩见面的时间不过十几个小时,丁晽就需要坐飞机飞往美国求学。
分开时父女俩都掉了眼泪。丁尚彪站在轻轨外看着女儿,女儿坐在轻轨里不忍心看爸爸,只得流泪。
“(父母)不应该为我做出那么多牺牲。”
这是丁晽和爸爸分开之后说的话。
几年后,陈忻星成功拿到美签,准备去美国看望女儿。
她同样买了经停东京的航班,为了和丈夫见一面。
短暂的团聚后,夫妻俩又要面临分别。丁尚彪说这样的分别就是“生离死别”。
此时又上演了相似的场景。丁尚彪站在轻轨外,陈忻星坐在轻轨里,夫妻俩泪流不止。
一些人觉得这一家人不值得,是认为他们在努力追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失去了很多。
陪伴和温暖,这些组成家庭的重要氛围看起来是少之又少。
可是在我看来,丁尚彪一家的故事其实无关“值得”二字。
这个家庭更像是一个团队,齐心朝着一个目标奋斗,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的那一部分,拼凑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人生盘。
年,丁尚彪决定赴日的时候,这一家人或许已经想到了未来会发生的种种可能和困难。
这件事没有对错,只有不同,想法上的不同。
丁尚彪想要拼尽全力更改命运,教育女儿要扛得住困难,给了女儿一个相对光明的未来,错了吗?
没错。
其他父母遵循现状,给了子女陪伴和宠爱,见证了孩子的成长期,然后满足于平凡却温暖的生活,错了吗?
也没错。
丁尚彪这一家人牺牲太多,要考虑的太多,要承担的更多,所以“是否值得”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做解答的。
任何励志热血的背后,都有悲苦时刻。
人生,有得有失,本就是如此。
没有绝对完美结局,只有个人满足的结局。
(文中截图来源纪录片《含泪活着》;部分信息出自文章《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任何一个人开小差都不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