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下午,一场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大师班如约而至。主讲人、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通过在线访谈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电影经验。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assayas)年1月25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曾编剧、执导20余部电影作品。
文学艺术专业出身的他,早年拍短片、写剧本,曾为导演安德烈·泰希内创作。自年处女作《迷乱》在威尼斯影评人周获奖以来,他的导演作品收获了广泛的国际赞誉。《私人采购员》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年《五月之后》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编剧,年《清洁》中的张曼玉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国际知名导演并非科班出身。“我没有上过电影学院,也不想上电影学院。”这并不代表阿萨亚斯教不了什么,与之相反,他以多重身份的交织,给这场电影学堂带来多元化的分享与启示。
阿萨亚斯最早做编剧出身,如今仍然保持写剧本的习惯。他喜欢从早上开始创作,一直写到下午。因为家里有个小女儿,等她放学后,阿萨亚斯就会停下笔来,花时间陪伴家人。
写作也像是拍电影的过程,有时,他会畅想选择什么场景、台词或分镜头。阿萨亚斯强调,剧本大纲非常重要。“至少先写出大纲,把框架打好,即便有摇摇晃晃的地方,但也要在这之后才开始动手。”创作中有时也会改变故事走向,花时间来揣摩平衡剧本节奏。“我非常喜欢做编剧时的孤独和专注。”
他的最新作品《一次航行——马赛到里约》重现了他父亲在战争时期的写作以及杰曼·克鲁尔一系列丢失的摄影作品,目前正在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中展出。“我是年代长大的孩子,在我看来,父亲和他们的朋友们一点都不够雅痞。”阿萨亚斯早年学习油画、素描,“相比摄影,油画对我的影响更大,后来我一边学油画,一边学法国文学。”
直到30岁,阿萨亚斯才拍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剧情片,为此经过了漫长学习过程。他坦言,非科班出身带来一些创作上的局限,比如因为看的电影太少,会缺乏大局观,或电影史的积累。阿萨亚斯受邀为法国电影杂志《电影手册》撰写电影理论、报道与评论,这段经历对他的电影创作来说非常重要。几年工作下来,让他有机会采访景仰的电影工作者。“我一直以为剧本、杂志写作是最好的电影学院。”
因为一次撰写香港电影专刊的需要,阿萨亚斯第一次来到中国,由此发现了中国电影,对他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阿萨亚斯也是最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