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海某手机店里,一名男子带孩子买苹果14pro。当店员看到这名男子交款的时候,连5角1元的硬币都拿了出来,就跟他交谈了起来。
原来,这名男子是孩子的父亲,他是个清洁工,每月的工资只有多一点。而苹果14pro的价格相当于他3个月的工资。
店员觉得,这位父亲赚钱不容易,就跟孩子商量,想让他换一部实惠点的苹果13。可是孩子态度坚决,非要买这一部。店员感叹:这个孩子太不懂事了,一点都不知道体谅父母。
确实是这样的,消费要看自己的经济实力。一个没有赚钱能力的孩子,如果因为攀比、跟风、虚荣心等因素,而产生非理性消费,是不应该的。可是,像这个坚持要买苹果14pro的孩子,我们能完全责怪他吗?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培养孩子理性的消费观,让他们对金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要开始做的事。
首先,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引导孩子去“赚钱”。
美国著名教育家埃丝特·沃西基养育了3个杰出的女儿,她的大女儿和小女儿都上过《福布斯》评选的“美国白手起家女富豪榜”,二女儿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校长。
在她们三姐妹的童年时期,埃丝特就引导她们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赚钱。结果,三姐妹就向邻居售卖水果和工艺品,而被邻居们称为“柠檬姑娘”。
当然,父母不是真的希望孩子为家庭生活去赚钱,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认识到钱是如何来的,在行动中学会与人打交道,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自己赚钱,孩子也能更加理解父母,更能体会到他们赚钱的辛苦。
有些父母会让孩子做家务赚钱,或者孩子读多长时间的书,做多久的作业,用钱作为奖励。这种“赚钱”的方法其实不值得提倡。因为,让孩子分担一小部分家务,是孩子的分内之事,他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读书、写作业更是如此。
其次,适当给孩子一点零花钱。
在不同的年龄,给他相对应的一点零花钱,也是培养孩子理性消费的一个手段。比如孩子6岁,每个星期给他10元钱。那么在这个星期内,孩子如何使用这10元钱,就是孩子的事,家长不要干涉。
如果孩子一次性就给用完了,家长不要去批评他,但也千万不能再给他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孩子慢慢就学会了如何花钱,也懂得了克制。
最后,孩子提出不符合实际的购买需求时,家长要和善而坚定地拒绝他。
和善,实际上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批评不打击不贬低,只要孩子没有感受到来自家长的攻击,孩子也就能听进家长的话。
比如在超市,孩子因为家长不答应给他买东西,而躺地上撒泼打滚。这时家长就可以温柔地跟他说:看起来你真的很喜欢呢,我也想变个魔法让你拥有哦。
如果孩子还是不听,坚持要买,家长就可以直接带他回家。坚定自己的态度,这是家长们都可以做的事。
培养孩子理性消费,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这件事家长越早做越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