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写《追寻德国》那篇文章的时候,为了解德国、体验生活。他找了一处出租房子,房东是一位德国老人,和蔼可亲。房子在五楼,楼道一尘不染,垃圾不用送到下面,放在门口就有清洁工定时取走。余秋雨感觉挺好,就想和老人签长期租房合约。
老人笑了笑说;“不,年轻人,你还没有住,不会知道好坏,所以应该先签试住合约,有了切身体验,再定下一步是否长住。”余一听有道理,最后和老人签了5天的合约。第5天到了,余秋雨想和老人谈长租的时候,发生了一点意外,他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他很紧张,可是当他打电话告诉老人的时候,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这个玻璃杯很便宜,明天我再拿来一个。”余秋雨很高兴,告诉老人想签长期合约。
余秋雨随后把碎玻璃和其它垃圾扫入垃圾袋,放在了外面。过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之后,没等余秋雨说话,老人问;“那玻璃杯碎片呢?”余秋雨赶紧说:“我打扫完放在门外了。”老人一听连忙出去,打开垃圾袋看完之后,脸色阴沉地进了屋,对余秋雨说,不再租给他房子。余秋雨感觉不可思议,就问:“是不是因为我打碎你最喜爱的玻璃杯,惹你不高兴了?”老人摇了摇手说:“不是,是因为你心中没有别人”。
老人拿了一支笔和一个垃圾袋,同时带上笤帚和镊子,来到外面,把余秋雨装好的垃圾倒出来,重新分类。老人挑得非常仔细,过了不久,把所有的玻璃碎片装入一个垃圾袋里,在上面用笔写上:“里面是玻璃碎片,危险!”然后把其它垃圾装入另一个垃圾袋里,写上“安全”。余秋雨在旁边看着,从头到尾除了敬佩,他不知道说什么。此后若干年,余秋雨不断提起这件往事,每次都是感叹连连,“我们心里有别人吗?”
所有的高素质,都源于为他人着想,所有的低素质都源于自私。
看一个人的真实人品,就要看他对和自己利益没有任何影响的人怎么样。
一个人的教养,正是在于对他人的周到和体谅,而非以己度人。
礼貌和教养不只是干瘪单薄的客套,还有推己及人的周到和体谅。这考验的不止是情商,还有你的善良。
真正的礼貌,其实很美好,它的内核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同理心。
一个人的教养中,必须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知道别人的不易,懂得换位思考,这才叫有教养。
人活一世,皮囊能修,骨骼可磨,品位由金钱也能堆出来,知识嘛,再笨的人反复教一百遍也能死记硬背一点点,但有两样东西改不了——一是教养,二是智慧。
素质低的人才会斤斤计较,不会换位思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素质高的人不会钻牛角尖,心胸宽广,并且懂得为他人考虑。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道: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有修养的人,心里时时刻刻装着他人,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发自内心为他人着想,才是最高级的善良。
本百家号内容除声明原创之外,均为个人阅读文摘。是我有感觉、有共鸣的文字,愿给有缘的你带来一丝启发或温暖。--兰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