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凌晨四五点钟,清洁工用劳动轻轻唤醒沉睡的城市。
酷暑的盛夏、寒冷的冬夜,狂风过后的街头、暴雨如注的小巷,在城市的很多角落,你都能看见清洁工的身影。
多彩贵州网推出专题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清洁工,倾听他们的故事。
“如今的堡子村,道路明亮整洁,庭院花卉繁茂。”7月22日,贵阳市息烽县养龙司镇堡子村村民陈洪芳告诉记者,自年贵阳市农村“五治”(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工作开展以来,无论是村民家还是村里的公共区域,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陈洪芳在垃圾分类点清理垃圾
3年前,堡子村招聘保洁员,在家务农的陈洪芳报名应聘,成为了村里的保洁员。
作为全国文明村,堡子村的村民卫生意识很强,公共区域保持得干净整洁。
“唯一的问题是,村民会将垃圾随意堆放在自家院子里。”为了帮助村民改变这一习惯,陈洪芳每天至少走访10多户村民家,进行20分钟垃圾分类培训。
说是培训,其实是用拉家常的方式做宣传。“先和他们聊天,聊着聊着自然就聊到卫生问题上了。”陈洪芳说,和乡亲们说话不能太死板,把他们当作自家人,他们自然就配合工作。
对于少部分不愿意配合的村民,陈洪芳就会劝道:“把卫生整好,少点蚊虫,就少生病。如果我们村卫生不好,谁还来旅游。”
干净舒适的堡子村
堡子村有户村民,陈洪芳花了10多天才完成宣传工作。在陈洪芳的苦口婆心劝导下,村民的卫生意识逐渐发生改变,垃圾扔院子的现象鲜少出现。
去年起,堡子村为每户免费分发干、湿两个垃圾桶,引导村民垃圾分类。可在垃圾分类的环节中,村民们又犯了难。
“像啤酒瓶、纸壳等可以回收的垃圾,村民们会统一收起来。但对于厨余垃圾,他们并没有干湿分类的概念。”陈洪芳说,每天她会不定期抽查垃圾分类的情况。时间充裕时,她会一家一家查看,手把手教。
堡子村干净的路面
陈洪芳指导村民按照“厨余垃圾不出户、有害垃圾不入桶、惰性垃圾不出村,可回收物不浪费”的原则,进行“干湿”第一次分类。之后,陈洪芳和同事再对垃圾桶内的干垃圾进行第二次再分类,接着由环卫企业在垃圾中转站进行第三次分类,最终将剩余垃圾集中收运至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置,最大化实现垃圾减量。
除此之外,堡子村还实行“积分兑换礼品”制度,村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可以到村委会可回收垃圾代收点免费换取抽纸、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可回收的垃圾由工作人员登记造册,分类存储达到一定量后,统一交垃圾收购部门,所得资金作为垃圾收购资金再次循环使用。
陈洪芳每天早上7点开始工作,清扫完公共区域后,中午时再检查一遍。几个月时间,村民们的垃圾分类做得越来越规范,陈洪芳每天的工作时长也从6个小时缩短至3个小时。年4月,陈洪芳被评选为村寨美容队队长。如今,村寨美容队已经有10个村民自愿加入。
“我们村很干净,欢迎大家来我们堡子村看看。”陈洪芳说,她要带动大家为家乡打造一张漂亮的村貌名片。
本网记者:张鸿杰
一审:曹轶
二审:李柏杉
三审:彭奇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