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9月30日晚7点,杭州晓风书屋,作家苏沧桑携散文集《水下六米的凝望》、《等一碗乡愁》来到杭州。著名作家张抗抗和陆春祥作为嘉宾,与苏沧桑对谈。
《水下六米的凝望》与《等一碗乡愁》是苏沧桑近十年来创作的两部散文精选集。
读书会现场,来了不少苏沧桑的读者文友,很多是特意从北京、哈尔滨、西安等地赶来的。
“读者的共鸣是我写作最大的动力,”读书会上,苏沧桑这样说,“我在创作时,会假想读者就坐在对面,而自己在真诚地跟他聊天。”
在陆地种文字
写有担当的散文
《水下六米的凝望》以现实生活感悟为主题,第一辑收录的十余篇散文,全部被用于中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
《等一碗乡愁》则以行走记录、文化思考、非虚构体验为主题,文章篇幅更长,气质更凝重。作品大多发表于主流媒体。
“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西湖灵动而深沉,有苏小小、白娘子、梁祝,也有岳飞、于谦、张苍水的家国情怀。”苏沧桑说,故乡对于她的文学创作,是一棵树的根,“对我的散文风格,也产生了最初的也是最深远的影响。”
多年创作的经验,苏沧桑形成了自己散文理念:散文要美,要真,要有灵性与个性,要大气,要有担当。
苏沧桑格外强调散文的“担当”意识。她说南太平洋有一类人,在海底“种珊瑚”,为了恢复生态平衡。
“我特别羡慕这么有意义的工作。陆地上没法种珊瑚,那么,就种文字吧,救活哪怕一座‘珊瑚礁’,我的劳作就是有意义的——这就是我理解的当代作家的使命与职责:作家不是报喜不报忧的喜鹊,而是任重道远有使命感的鸽子。”
所以,苏沧桑在散文创作中从不回避尖锐的、不美的画面与话题:应试的负担、器官移植、生与死……
苏沧桑写过清洁工的手:“如果不去采访,我不会知道,他为了避开疼痛,戴手套复杂的方式。”
她也写过另一双手,属于一位造纸工人:“在纸浆中浸泡了四十五年,我伸手握住,触感像塑料一样。”
她印象最深的,是跟随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见证了器官捐献的全程:“很压抑,很震撼。我只是站在手术室的外面,而她要在里面,全程见证。”
张抗抗说,她是看着苏沧桑精神上茁壮成长,“丰满”、“饱满”起来的。她用两个词语概括苏沧桑的散文:“美丽,沧桑。”
“读一本书,大部分人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