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恩施日报
□吴联平
凉意渐浓,秋虫渐没,一阵阵前所未有的冷开始向人们袭来。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大地上,清澈的河水也让月光洗得一片洁白。那荡漾开来的波纹,让月影、云影、山影和树影重叠,妙趣横生。
这样的夜晚,最适宜邀上三五好友,温一壶老家的包谷老烧,烧一锅土家腊肉,邀明月一起共饮,算是一种难得的惬意。这样的夜晚,最容易让人想起小时候一家人在月夜下围着一口黑黢黢的吊锅吃肉喝酒的场景。
我的老家在大巴山脚下,四周都是巍峨的高山和纵深的峡谷,处于大山深处。老家的房子是土木结构的青瓦房,通风性和通透性极强,只要家里生火,就会从烟囱和青瓦间冒出一缕缕青烟。老家的青瓦房分为正屋、私檐和拖檐,乡亲们一般将正屋用作堂屋或卧房,私檐和拖檐用作灶屋和火屋。
老家的灶屋和火屋里,有大小不同的两口吊锅。吊锅是老家的主要烹饪器具之一,主要功能是炖、煮、熬、焖食材。灶屋的土灶上,两口巨大的铁锅之间,凿有较小的一个灶孔,灶孔上放置着一鼎吊锅。灶孔与灶洞相通,灶洞里的火苗可以直达吊锅底部,温度极高,能轻易将锅里的食物烹熟,激发食物的美味。
家家户户的火屋里,还有一个火塘。比较讲究的人家会在火屋里挖一个四方形的深坑,深坑四周用比较光滑的青石或砖块堆砌,防止火灰四处扩散,也方便人们在烤火取暖时放脚。还有些人家,不挖坑,直接从野外搬来几块青石或砖块,靠着墙角围一个圈,简单的火塘就这么做成了。
火塘上方用铁丝悬挂着几根横木,横木上均匀地钉着铁钉,方便炕腊肉、熏腊肉时悬挂猪肉、羊肉、牛肉和鸡肉。那时候,老家没有冰箱,要想长时间储藏肉类食品,根本不可能,但勤劳智慧的乡亲们总能想出法子,居然能想出用熏肉、炕肉、风干的办法来储藏肉类食品,不得不说是一种创举。
要想将黑黢黢的腊肉制作成香味浓厚的美食,乡亲们又开始想办法,此时吊锅便应运而生。乡亲们在火塘上方吊一根木质吊钩,吊钩用竹筒套着,竹筒上设置着开关,按动开关,就能方便吊钩按需求随时升降。吊钩都是乡亲们从大山里寻来的,寻得一根天然的吊钩实属不易。
父亲为了寻得一根称心如意的吊钩,会别着镰刀翻越几座大山,既要考虑吊钩的长度,又要考虑吊钩的粗细,还要考量吊钩是否光滑。父亲每每寻得一根好的吊钩,就如获至宝,总是横看看竖看看,比捡着宝贝还高兴,欣喜和快乐写满在他苍老的脸上。
吊锅有大小和高矮之分,乡亲们在购买吊锅时,会根据自己家里的人口来确定吊锅的大小。那时,我家有7口人,算是人口众多的人家。父亲购买吊锅时总是精打细算,买一口中小的吊锅放在土灶上方便烧水,有时家里人少时,也可以在吊锅里烹饪食物,焖洋芋、青菜玉米糊、红豆小米粥、小葱豆腐汤等都可以做出来。父亲还会买一口脸盆大的吊锅,在这吊锅口沿的对称处,安置一个半圆形铁丝吊环,直接将吊锅悬挂在吊钩上。
老家的海拔较高,深秋来临时,老家就提前进入了冬季,寒意渐渐侵袭着每一个人的身体。乡亲们大都提前谋划,准备着冬季御寒的柴火,不是将田野里老化的桐子树、木子树锯掉,就是将深山里的老树蔸、老树桩挖起,堆在自家房前屋后风干备用。
火塘里的吊锅一般是不启用的,只有等到家里来客或是逢年过节时,才隆重地请吊锅“出山”。母亲将吊锅从吊钩上取下来,用热水浸泡一个时辰,然后撒上一把洗衣粉,用竹刷或是清洁球使劲清洗,直到吊锅里里外外都干干净净。
一旦大吊锅被启用,必定会炖上一锅腊肉。深秋的夜晚,或是大雪的冬夜,最忙的就是母亲。母亲将烧好的腊猪蹄、腊排骨、炕五花肉清洗干净,用菜刀和砍刀切成四方形小块,加点干辣椒、红花椒、大蒜瓣、生姜片、干橘皮等佐料,辅上干洋芋果、海带丝、苕粉条、白萝卜,直接下锅炖。
有时,母亲也会将腊肉切成大块,炖一锅大杂烩菜肴,里面有咸酸菜、洋芋块、萝卜条、胡萝卜丁、藕片等等。对于大杂烩使用的食材,母亲总是奇思妙想,没有她想不到的,她常说:“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做出来的饭菜好不好吃?”正因为母亲的不断尝试,我们一次次吃上了乡间的土味佳肴。
母亲的制作方法简单,没有千奇百怪的上好佐料,但这些普通食材一旦在吊锅里走一遭,就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一家人围在火塘边,一边烤火取暖,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品尝着吊锅里的美味,好不惬意。
嘴馋的孩子们等不及,闻到吊锅里散发出的香味,就想即刻享用吊锅里的美食。父亲不允许孩子们提前偷食,母亲只好等到父亲离开的时候,才悄悄地用竹筷夹几块腊肉出来,让孩子们尝尝,治治我们的馋瘾。
待吊锅里的腊肉和辅料全部炖熟,母亲会在灶间蒸蓑衣饭,再炒几个咸菜,将碗筷齐刷刷搬至火塘边,大喝一声:“开饭喽!”孩子们听见,一窝蜂地跑到灶间端饭去了。家里来了客人免不了喝一口小酒,父亲会为自己倒上一杯,陪客人呷上一口。话语间,那浓浓的温情顿时弥漫了整个房间,幸福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
如今,老家的瓦房早已不复存在,大大小小的吊锅也湮没在时间里,越来越多款式的吊锅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但以前的吊锅始终是大巴山里的人们挥之不去的记忆,见证了我们数十年的阳光和风雨。吊锅里吊出的不仅是一锅美食、一锅亲情,更是一锅满满的乡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