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孔子抬头望天,心有所感,说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的感悟。
此后,三十而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即便是没读过论语的老农民,也知道这个道理。
年后的今天,90年人跨入而立之年,很多是感到迷茫。很多的90后都认为自己难以实现“三十而立”,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对职场上的30岁应该达到什么样的事业状态?学习委猿3个观点和大家分享:
01被迫“三十而立”?
在孔子所处的年代,刨除掉夭折的人口,人们的平均寿命在50岁上下。古代人十几岁就结婚成家,考取功名。生在普通百姓家,自小就要从农从商,不满十岁就要出来工作,到三十岁还不成家立业的话,确实让人着急。
而现代人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5岁,不出意外的,活到80多岁也很常见。现代人接受教育的年龄也更高,大学毕业23岁,读研出来26岁,马上就面临着三十而立的要求,对他们来说太急了。
这一代的90年人,读书时要专心学习,不能拍拖,毕业后马上就要催婚。父母也急着帮他们安排工作,或是期望他们一毕业就有多大的出息。可是,对90年人来说,此时人生还有大半的旅程,很多人还想继续探索世界,并不想那么快就成家立业,扛着生活的重担往前走。
在被迫而立,和向往自由之间,很多现代人妥协了,努力争取在三十岁前做到家庭和事业的稳定,尽管孔子的初衷不是如此,但这是长辈对“而立”的普遍理解就是:成家和立业。
02“三十而立“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
成家立业,说起来简单,对现代人来说却太难了。先说成家的压力。毕业后,身边有几对大学情侣就因此事分手:
第一对情侣,两人拍拖6年,到结婚时,因为男方给不了女方父母的礼金,还有一套房的要求,女生忍痛分手。
第二对情侣,女生婚前就住进男方家里,因为和未来婆婆合不来,多次吵架,男方是个妈宝男,于是分手。
第三对情侣,因为家里要求女生必须回老家发展,两人分隔两地,最后无声分手。
经济条件、家庭关系、事业发展,这些都成为现代人结婚的压力。尤其是礼金、房子,没有独立的经济实力,谁敢说自己“而立”了呢?
再说立业的压力。现代人职业竞争压力大,中国就业人口多,新人发展需要时间,而三十岁距离毕业不过数年时间,谁敢说自己事业有成。
更有压力的在后面,三十岁后,职业竞争优势变弱,三十五岁还要担心被裁员淘汰,就业危机越来越深,而后面临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三十而立,对有些人而言,特别是那些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实际上是满满的焦虑。
03真正的三十而立,是追求思想和价值的独立
那么,孔子不该说三十而立吗?并不是,孔子的意思不是成家立业,更不是经济独立,而是思想道德、自我价值的独立,这其实是很符合现代人对自由的追求。现代社会对成功的追求越来越功利,房子、车子、地位、钱財,将“而立”理解成功上的独立,大部分人还在底层生活挣扎,自然难以实现。
但底层人也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农民工坐地铁怕弄脏座位,宁愿蹲着;清洁工捡到巨额钱财,站在原地守护,等待失主回来,不求回报。
这些,正是思想上的“而立”,让人肃然起敬。
我们还能看到,90年人对自由价值的追求,放弃高薪岗位,回家乡支教,让一个又一个孩子能够读书的90后乡村教师;崇尚体育精神,获得奥运金牌的90后奥运冠军。这些,正是价值追求上的“而立”,让人敬佩。
一个年轻人要在三十岁思想上成熟和独立,往往平时会这么做:专注本职工作,尽快发现职场、公司运作的基本底层逻辑;持续学习,重点是将学校中的专业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开始打好事业和家庭以后平衡的基础,选择三观接近的人生伴侣。
你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是而立;你放弃对事业的追求,贸然投身公益中,也是而立;你在底层岗位诚诚恳恳地工作,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更是而立。
你的思想,你的价值,才是三十而立真正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