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彼时的董卿还不是家喻户晓的主持人,而是一个9岁的小姑娘,正在上小学3年级。
这一天,她又因为上课爱跟同学讲话的缘故,被老师批评了,老师严厉的说道:董卿,你把手背过去,不准跟同学交头接耳。
多年以后,当董卿在《朗读者》舞台上,再回忆起小时候的糗事时,她说如果我能够穿越过去,我会告诉小学3年级的自己说:
尽情的讲吧,老师不爱听,未来会有很多人愿意听你讲话。
说完,董卿就笑了,笑得一脸灿烂。
看到一脸恬静,温柔大气的董卿,不得不感慨,这么多年过去了,董卿依旧是那个一开口就令人陶醉的董卿。
哪怕是她早已退出春晚舞台多年,哪怕是她已经47岁,但很多人依旧对她翘首以待,念念不忘。
为何董卿会有如此的魅力?或许唯有真正了解她的人生和故事,你才会明白。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董卿的人生过往,看一看这个女人的满腹才情,也看一看她不为人知的“甜美和软萌”。
1
棍棒教育下的倔强才女
印象中的董卿,站在舞台上,微微一笑,令人如沐春风。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童年时候的董卿,却是经常哭。
年,董卿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妈妈是大学物理教授,爸爸是报社总编,按照常理,拥有这样一对高知父母,应该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幸运。
但对于董卿来说,父母既不开明,也不可亲,反而无比严格。
董卿小时候是单眼皮,爱美的她经常拿笔给自己画双眼皮,被爸爸看见了一顿批评,直言:“马铃薯再怎么化妆也是土豆,你有功夫画双眼皮,不如多读读书。”
爸爸严格就算了,妈妈也不示弱,董卿书读完了,就被要求去跑步,从米到米再到米,董卿不跑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根本不敢回家。
面对父母的“棍棒教育”,董卿也不是没有反抗过。
有一次跟爸爸吵急了,董卿上来直接摔了一个碗,爸爸见状更凶了,没想到董卿也不怕,又摔了一个!
看到性子倔强的女儿,父母依旧没有妥协,对董卿还是照样严格。
书,照样读,古诗词,照样背,除了学业要求严格之外,父母在董卿上了初中之后,又增添了一项“魔鬼训练”,那就是让董卿去勤工俭学。
每逢寒暑假,爸爸就会跟朋友们打招呼,上来就问:“我女儿放假了,让她去你那里打工吧,做什么都行,钱多钱少不重要,不要钱都行。”
在爸爸的安排下,董卿做过清洁工,售货员,扫过地,收拾过房间,卖过东西,可以说小小年纪,就已经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
就这样,一边暗暗“埋怨”父母的严格,一边坚强勇敢的长大。
一直到多年以后,参加工作的董卿才明白,原来父母的所谓的严力,不过是一种被误解的良苦用心。
父母要求她多读书,背古诗,学习传统文化,是希望培养她骨子里的文学修养和气质;
要她去跑步锻炼身体,是因为小时候的董卿身体太弱;
而要她去各种地方勤工俭学,不是为了要她挣多少钱,而是希望她能多多体验生活,遇到困难能够不放弃,迎难而上。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经历,让董卿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少了一些矫情和胆怯,多了几分坚定和不服输,同时也铸就了她的完美主义性格。
2
完美主义的女强人
董卿曾说,我其实很多时候都很自卑的,因为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做的比别人好得多,如果只是好一点我就没有安全感。
正是出于对自己的严苛,站在台上的董卿才能在不管面对任何环境,都能镇定自若。
不管是从到年连续13年的春晚主持生涯,还是她接连主持《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不得不说,董卿用她的文学素养和声音,征服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谁是天生的控场王,一切不过是背后的默默耕耘和准备。
就拿筹备《朗读者》来说,董卿起初是拿着2页纸的节目策划,去找领导报告和审批,得到肯定的回复之后,她才发现这不过仅仅是一个开始。
节目怎么制作?要找什么样的团队?请什么样的嘉宾?找什么样的合作方?这些对于从前只是主持人的董卿来说,无疑都是一个个挑战。
那段时间,董卿经常失眠,她说自己睡不着,即便是闭上眼,满脑子还是想着这些事。
节目筹备的时候,她告诉身边的同事,有任何问题在早上10点一直到晚上10点,都可以随时敲她的办公室门。
深夜回到家后,董卿依旧没有休息,而是不停的写笔记,看嘉宾资料,寻找合适的选题,一直到凌晨4点她才合上笔记,开始休息,然后第二天早上8点准时起。
最忙的几天,夜里有同事下班了,看到董卿办公室灯还亮着,第二天一大早过来,看见董卿又到了,同事问:你昨天什么时候走的,怎么也来怎么早?
董卿苦笑着撇撇嘴,直言:我就没有离开啊。
原来,台上出口成章的女神,不是天成,而是董卿一直都没有停止努力啊!
或许,正是因为她的努力,才让《朗读者》看上去如此“高冷文艺”的节目,从第一季一直走到了第三季,目前第三季已经开录。
有不少参加第三季《朗读者》录制的朋友,都感慨董卿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依旧是那个董卿,把别人不敢做,甚至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在第三季《朗读者》开篇,有一个“一平方米”的朗读亭,为的是让全国各地的人们参与到朗读中来,而董卿为了能够跟观众们有更多交流,她和团队商量,不如就来一个朗读直播吧,用一场直播来记录不同人的朗读和故事。
为了这场直播,董卿和团队准备了5个月,在开始直播的时候,有人去问董卿的心情,她说:“这场直播是72个小时,不眠不休,我们一定要拼了,死也要死在直播线上。”
看到这样的董卿,不得不感慨,原来台上所谓的云淡风轻,不过是台下用尽全力做准备,她之所以能成功,靠得也不过是一个“拼”字!
除了工作时候的拼,生活中的董卿也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思考。
她曾说,自己只要进了卧室,就不会带任何电子产品,而是读书,不管有多忙,都会保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雷打不动。
在这个有多少人不刷手机,都觉得睡不着的年代,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书?并且不是坚持一天,两天,而是每天?
正是董卿的完美主义,让她变得专业,也让她敢于不断尝试和挑战,哪怕她到了47岁,也是愈发优雅和可爱。
3
软萌甜美的小女人
董卿有坚强果敢的女强人一面,也有软萌甜美的另一面,尤其是她在台下时候的暖心细节,更能体现出董卿的涵养和知性。
最近在录制《朗读者》第3季的时候,有朋友发了董卿在现场说的一句话:“以前你们在台下坐着的时候,我没有觉得这是一件多么稀罕的事儿,但现在我才发现,我不能没有你们。”
正是这句“我不能没有你们”,一时间感动了很多网友,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原来董卿是如此温暖的一个人。
还有人称,董卿是一个随时随地都会微笑的人,她在不知不觉间流露出的情绪,更加难能可贵。
每逢看见有朋友过来看她录节目,董卿都会笑眯眯的跟大家用力挥手,大声喊:你好,你好,就像看见老朋友一般亲切。
在录制开场的时候,导播让董卿带着嘉宾再走一遍,董卿向台下的观众表白:“没事,我就是想多看一次你们。”
遇到休息的空隙,化妆师会过来跟董卿补妆,董卿还会跟台下的观众打趣,说:“你们看到了吧,美丽的背后就是一地鸡毛,我有时候都很讨厌为什么要一直这么美丽。”
听到董卿的话,观众们哈哈大笑,录制的劳累瞬间一扫而过。
除了软萌,董卿还偶尔会撒娇,
一次导演让董卿再补录一条,董卿鼓着腮帮子问道:为什么呀?导演没理她,她就自言自语的回答:难道是你看我今天中午吃太多了吗?
对于董卿这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撒娇,很多人都觉得无比可爱和珍贵,因为这让我们看到董卿的另一面,原来她也有放松的时候。
不仅会主持,董卿还会唱歌,录制节目空隙的时候,董卿经常会给观众们唱歌,唱完还会“凡尔赛”一句:是不是没想到,董卿唱歌也这么好。
按照常理来说,一般录制节目空闲,主持人大都会赶紧休息,然后再上场。
但很多参与录制董卿节目的观众都说,董卿是一个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会跟观众互动的时候,哪怕是她采访嘉宾已经够累了,但依旧会很热情的跟观众聊天,说话。
录制完节目之后,观众都会嘱咐董卿好好休息,不要太辛苦,而董卿总会深深鞠躬,发自肺腑的感慨:谢谢你们,你们也跟我们熬到深夜,你们辛苦了。
不得不说,看到董卿这些暖心细节,突然觉得董卿更加可爱了,如果说她的专业和素养,让人敬佩和倾慕,那么她的软萌则令人开怀和感动。
4
美人如玉,心有沉香
很多人喜欢董卿,不只是她陪伴了我们13年春晚,也不只是她的专业和素养,还有她的才情和气质。
有人说,最喜欢听董卿讲话,因为她一开口,感觉就听“醉”了。
她讲什么是“青春”,没有用那些陈腔滥调,而是娓娓道来: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叫青春,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它都是最善良的日子。”
她点评老一辈电视人倪萍,一言一语,充满感情:
“她是中国电视主持行业的前辈,曾经我也像你们,今天看我一样,我坐在电视机前,认认真真的,安安静静的看着她,她眼睛里所闪烁出来的光芒,嘴角所绽放的笑容,那最朴素最动人的语言,最善良又最充沛的泪水,深深打动了我。”
她谈故乡,更是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
“故乡是清明的那柱香,是中秋的那轮月,是春运时的那张车票,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乡音,故乡是起点,是终点,是即便回不去,也依然在心里不能忘的地方。”
还有人喜欢看她主持的样子,不管是聆听,还是讲话,都会很认真的看着嘉宾的眼睛,她从来不会刻意逗嘉宾哭,也不会故意煽情,而是一切顺其自然。
在她的膝盖上,总会出现一个厚厚的类似新华字典的东西,其实那不是字典,而是一叠厚厚的手卡,上面记录着董卿对嘉宾的资料,还有可能会问到的问题。
一向犀利的金星,曾这样评价过董卿:
看到董卿,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美人!真正的美人,有闻过书香的鼻,吟过唐诗的嘴,看过字画的眼。
但董卿除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有一双永远看透人内心的眼睛,和让人如沐春风的微笑。
作家亦舒有一句话,“做人要静,静静的来,静静的去,静静的努力,静静的收获。”
正所谓,美人如玉,心有沉香,真正岁月不败的美人,大概就像董卿这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377.html